每次和朋友約吃飯或是和家人一起外食,除非當日非常、非常想吃某樣東西,不然我都不會是那個決定的角色。問題就出在我有些優柔寡斷,若不是重大要緊決定,我通常A也想要、B也想要,完全是個貪心的人啊。(笑)
而這樣的個性出現在寫小說上時,就會出現我想寫這個、也想寫那個,然後嘗試努力找出兩者都可以寫的狀況。好運的話,當然就可以心滿意足的開稿,不過常常天不從願,然後就會像這個月一樣,讓我困擾不已。這個風格好、還是那個風格好?這個背景好、還是那個背景好?好像兩個都不錯,也都很想寫,但是又不能同時寫,一定要選一個......常常會出現這樣很難決定的抉擇,結果明明人物老早就設定好長一段時間了,卻遲遲定不了大綱。
話又說回來,以往這種情形就代表暫時還無法寫或是某個環節有隱藏性問題,會被放入待寫區,接著繼續想新的題材,但偏偏這一次卻不是這樣,莫名的執著讓我非常想寫這一篇,甚至也有些期待最後的成品是什麼樣子,於是我這一個月爲了新小說,看了一堆平常根本不會去看的電影、電視劇,只有一個感想──好累!然後進度依舊是零;不過,還次不想放棄啊(抱頭+哀嚎)!因為想好好的寫這一篇;因為覺得如果寫不好,寧願放著,也不要草草下筆,所以我決定跟它耗上幾個月,至少可以跟它糾纏到四月吧,如果到時候還是一點進展也沒有,只好放棄了,只是依《奔跑》目前的連載進度來看,結束後勢必又有一段空窗期了。這麼想來,一定是《奔跑》寫太快,密集用腦過度的關係吧!(牽拖)
在沒有寫小說的日子裡,感覺更容易胡思亂想,所以在這段時間,也多了很多自我對話的機會,然後也是在去年年底看到一直投稿的那家出版社已經沒收校園稿的消息,讓我在創作上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此之前,每次要開新小說時,我都要先規劃這篇要不要投稿,然後決定走向、字數,這樣的限制其實還滿痛苦的,一方面既想出書,一方面又想寫自己的東西,所以當我得知那個消息時,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代表我以後不需要爲了要不要投稿而煩惱了,結果反而讓我放開來寫,更讓我知道自己想寫怎樣的東西,而《奔跑》就是在『如果這是最後一本,能否符合"最後一本"這樣的稱號』的心情下寫出來的。
這麼回顧一下,這段時間裡,我好像又想通了很多東西,這種感覺真好!